年轻的时候,人人都自命不凡,认定美好生活会自然到来。后来他们不得不敲碎那颗高傲的心,在无奈和叹息中接受平庸的自己。

杨绛说:“你的问题在于想得太多,读书太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习和思考是缺一不可的。看完《认知觉醒》,我觉得还有一点更重要的,行动。“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都是因为缺少行动。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真正的成长不是懂得多少道理,而是做出多少改变。

做出行动和改变

急于求成、避难趋易是人的天性。从难度上来讲,阅读<思考<行动,一些人往往选择最简单的阅读,却不愿行动,这是避难趋易的天性;读完一本书马不停蹄地读下一本,没有思考和行动,却又想立刻见到成效,这是急于求成的天性。就功课的学习而言,我喜欢看视频学习,很少刷题。我知道刷题能取得更快的提升,但我还是看视频来麻木自己。因为相对刷题,看视频是更省力的方式,这都是避难趋易的天性在作怪。所以一件事如何去做,不必去找什么方法技巧,你最不愿意尝试的那个就是最有效的方法。什么最重要,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却不愿面对,人们愿意活在自己的舒适区。

正确的行动往往是反天性的,让你觉得舒服和容易的事往往得不到好结果, 而一开始你认为难受和困难的事才能让你真正产生收获,

活在舒适区边缘

活在轻车熟路的舒适区不会有任何提升,闯入望尘莫及的困难区也很难进步,我们应该在舒适区边缘不断试探。在舒适区边缘,既有挑战又有成就,能够不断扩宽自己舒适区的边界。如果只是阅读,就是单纯的输入,这是活在自己的舒适区,不会有成效。而阅读时的思考,思考后的改变,就是在舒适区的边缘试探,虽然有挑战但有收获。很多人的焦虑痛苦就是只顾着表层的学习,努力到感动自己,却一直没有跳出舒适区。如果不关注思考、行动、改变,就不会学有所获,还会怀疑是自己学的不够,陷入“越学越焦虑”的怪圈。

“多即是少,少即是多”,停在表层,我们就会陷入欲望漩涡,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要,忙忙碌碌却收效甚微;若是能深入底层,盯住实际改变,我们就能跳出盲目、焦虑、浮躁的怪圈。

读一本书,不求记住多少知识。哪怕一个观点对你有益,让你因此改变,这就够了,因为你已经走出了舒适区。舒适区边缘10%的努力,也要胜过舒适区100%的努力(自我欺骗)。活在舒适区边缘,不专注表面,就会走出焦虑怪圈。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

找寻更好的视角

无论你当前处于何种情绪旋涡,只要自己愿意, 总能找到更好的角度。 只是有的人面对再好的事情时都盯着一点瑕疵不放, 而有的 人却能从任何一件糟糕的事情中找到闪光点并放大,忽视其他不足之处。

就像《被讨厌的勇气》所说的,要寻找更大的共同体。不要拘泥于一个共同体,不要只看到一个视角。身处逆境,有的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有的人处在逆境却不自知,反而乐在其中。一辆车停在那里不动,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更好的角度去拍摄它。一件事也许不能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事情的态度。就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反者道之动“,这都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哲学的智慧,不是一种自我欺骗。即使有人仍认为这是一种自我欺骗,但我们每天不都是在自我欺骗吗。人就是解释型动物,活着有意义吗,人们为了有意义,赋予了活着的意义;世界有意义吗,人们为了有意义,赋予了世界的意义。

tips

  • “ 刻意练习四要素”:定义明确的目标、极度的专注、有效的反馈、在拉伸区练习。
  • 时常问自己: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 游戏心态:我不是在做这件事,我是在做另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