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分享
『因为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于是有了真正幸福的可能』
前言
暑假快结束了,想为假期读过几本书写几篇读书笔记。暑假读的第一本书是《被讨厌的勇气》,书中有很多启发我的观点。其中之一是自卑和自卑情结,这我在之前谈到过;还有一个是对人生的描述,人生是点状的,是每一个刹那,不是一条线、一个整体。书中还有个有趣的比喻:当你站在舞台上,聚光灯打向你,你什么也看不见。当聚光灯打向“此时此刻”,也就看不到过去和将来。书中很难理解和践行的是共同体的概念,要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任和他者贡献。用了一上午时间,略读了一遍,不知不觉写了3000字。
像《理想国》一样,这本书由现代不常用的对话体写就,通过哲人和青年五夜的对话,向我们阐释了阿德勒心理学。
不幸来源
弗洛伊德的原因论认为,过去决定了现在的我们,现在的不幸、行为都能在过去找到原因,如果是这样,我们将没有能力改变现状,我们将是无力、痛苦的。阿德勒心理学否认了弗洛伊德的原因论,他认为过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赋予过去的意义。你的不幸、痛苦不是因为过去,而是因为你的选择。
「你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里选择了“不幸”。这既不是因为你生在了不幸的环境中,也不是因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就像“弱者”常常利用自己的弱者优势,站在道德制高点。阿德勒指出:“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就像田园女👊一样,义务和责任避而不谈,大搞“按闹分配”,我不行,我不做,你要为我做,你要为我担责。而女权主义是我能行,我要做,我去做,我担责,我争取权益,我实现自我。
「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人际关系
「之所以感觉孤独并不是因为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才会孤独。我们要想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
就像孤独是个群体概念,有了他人的存在,才有孤独的存在。阿德勒提出,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如果宇宙中没有他人只有自己,那么一切烦恼将会消失。这和后面提到的共同体并不冲突。我们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甚至有些人是在为他人而活,觉得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别人关注。事实上,在意你的,只有你自己。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心理学,也是“使用的心理学”。提出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是让你不过分在乎他人的看法,为自己而活。
课题分离
「首先要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孩子的学习是自己的课题,家长可以为孩子营造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不应该干涉他的学习,毕竟这是他的课题。很多人活得很累、烦恼很多,就是因为不会课题分离。
他人对你的看法、对你的期待这不是由你决定的,这不是你的课题。自由就是不寻求认可,不活在他人的期待中。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
共同体
「不幸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反过来说,幸福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
我们都处在共同体之中,共同体不仅包括家庭、学校、城市,还包括国家、人类、过去、未来……只要有两个人,就可以构成共同体。我们把每个人都当作伙伴,我们生活在伙伴之中,我们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就是共同体的感觉。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 interest)变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
对自己的执着,就是以自己为中心。那些过分在意他人看法的人,在意他人如何关注、评价自己,是在满足自己的欲求,看似迎合他人,实际上眼里只有自己。
「无论是你还是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我们要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如果一个人只看到家庭、学校这个共同体,那么在学校受欺负、交不到朋友或者学习不好的人就无法在这里产生归属感,然后逃到家庭这个更小的共同体,就会躲在家里不愿出去,产生心理问题。
除了家庭、学校,还有更大的共同体,在家庭、学校之外,还有更广阔的世界,我们可以在更大的共同体中找到归属感。当你在家庭、学校感到身陷囹圄,只要发现世界之大,就会明白这只不过是“杯中风暴”。跳出被子,再猛烈的风也会变成微风。
「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
人生和谐
如何建立共同体感觉,在共同体中获得归属感,要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但是,关于“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却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就是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这就是自我接纳。
你现在一味地担心“被背叛”,也只关注因此受到的伤痛。但是,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正如前面的功课分离,被背叛是他人的课题,而信赖他人是自己的课题。我们可以相信也可以怀疑;并且,我们的目标是把别人当作朋友。如此一来,是该选择信任还是怀疑,答案就非常明显了。
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劳动不是赚钱的手段,而是实现他者贡献的途径。通过劳动,参与共同体,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很多富豪们已经有了一生都花不完的财富,但还在忙碌工作着,是因为无穷的欲望吗?是因为他者贡献来实现自我价值,获得归属感。
「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而且,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我们惯用大家、一切、总是这类的词语,“大家都讨厌我”这个大家其实就是几个人。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段话:“假如有10个人,其中势必会有1个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批判你。他讨厌你,你也不喜欢他。而且,10个人中也会有2个人能够成为与你互相接纳一切的好朋友。剩下的7个人则两者都不是。”
这种时候,是应该关注讨厌你的1个人还是喜欢你的2个人,或是大多数的7个人呢?当你因为某件事或某个缺点被别人讨厌或笑话,但笑话你的只是少数人,而你因为少数人就判断了所有人。真正的问题在于无法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却将焦点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这就是缺乏人生和谐的错误生活方式。
此时此刻
请你想象一下自己站在剧场舞台上的样子。此时,如果整个会场都开着灯,那就可以看到观众席的最里边。但是,如果强烈的聚光灯打向自己,那就连最前排也看不见。我们的人生也完全一样。正因为把模糊而微弱的光打向人生整体,所以才能够看到过去和未来;不,是感觉能够看得到。但是,如果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那就会既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
我们应该更加认真地过好“此时此刻”。如果感觉能够看得到过去也能预测到未来,那就证明你没有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而是生活在模糊而微弱的光中。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你是想要通过关注过去或未来为自己寻找免罪符。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假如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那就根本不会说出那样的话。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你之前就一直忽略“此时此刻”,只关注根本不存在的过去和未来。对自己的人生和无可替代的刹那撒了一个大大的谎言。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