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活着?”,“我也没想过,我看他们都活着”。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一切都习以为常,变得麻木,变得失去了自己。

你把“不再思考”美化成适应性强,事少。当他人问出个问题,你不屑地听,心想,”这都要问?”“你怎么这么多事“。

殊不知,“不思考”只是你懒、不想费力的借口。慢慢地,从“懒”变成了“傻”,不再思考,也不会思考,变得越来越平庸。

近日,老板找我沟通,问了我很多问题,我都答不上来,我也从来没有想过。“工作到现在你有哪些成长?”“你觉得怎样算是工作出色?”“你负责的业务有哪些特点?”……一系列问题,我都没有想过,我想着,我只想着,“这不很显而易见嘛”,“这也值得问嘛”,“这是不是在pua我”。

深受网络的影响,短视频的影响,“停止思考,生活美好”,“只是工作罢了”,喝多了这些毒鸡汤,便真的中毒了。人与众不同,是因为有思想,当你不再思考,没了思想,还剩下什么。只是工作罢了,但工作已经占据了生活的大半部分,又有多少人能不工作。如果不能不工作,为什么不做好自己的工作。

毕业后,感觉自己一直在被推着走。为什么走?我没想过。要走多快?我没想过。走哪去?我没想过。还要走多久,我也没想过。走到现在,工作,没什么长进,生活,没什么生活。上班盼着下班,下班焦虑上班。

写到这里,我问了下豆包,这种 “不想思考、倾向于选择容易的事情而回避困难” 的现象,心理学上叫“认知吝啬鬼”(Cognitive Miser),是**人类在认知过程中,会本能地节省心理资源,倾向于采用简单、省力的思考方式(如直觉、经验判断),而避免耗费更多精力的深度思考或复杂决策。**同时,豆包也给了我几个建议,克服这种现象。我简单总结下。

  1. 凡事过下脑子,暂停几秒再决策。用笔思考,想到什么写下来。
  2. 主动“找别扭”,多问为什么。切换视角,用陌生人、朋友等局外人视角想问题。
  3. 拆解任务,以大化小,降低思考门槛。
  4. 慢阅读,多停下来思考总结。

知易行难,难难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