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目的论,自卑情结
7月7日回到家,8.26号返校,不知不觉已经在家呆14天了,还有一个月就大二了……
正如李宗盛《给自己的歌》中写道:“等你发现时间是贼了,它早已偷光你的选择”。想到第一次去学校的场景,现在还历历在目,一年的时间已经溜走,大学已完成了1/4,大学中能做的选择也已被偷走了1/4。
沉湎于过去毫无意义,过去已经不属于我了,我拥有的只有现在。我的人生就取决于当下。
《被讨厌的勇气》里有这样一段:
我有一位年轻朋友,虽然梦想着成为小说家,但却总是写不出作品。他说是因为工作太忙、写小说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才写不出来作品,也从未参加过任何比赛。但真是如此吗?实际上,他是想通过不去比赛这一方式来保留一种“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即不愿出去被人评价,更不愿去面对因作品拙劣而落选的现实。他只想活在“只要有时间我也可以、只要环境具备我也能写、自己有这种才能”之类的可能性中。或许再过5年或者10年,他又会开始使用“已经不再年轻”或者“也已经有了家庭”之类的借口。
阿德勒心理学不同于弗洛伊德的“原因论”,ta主张的是“目的论”。一件事的结果不是由原因决定的,而是由目的决定的。上面的案例,那位梦想成为小说家的年轻人不能写出作品、没有参加过比赛并不是由时间太忙导致的,而是由他的目的决定的。他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不想写小说、不想参加比赛。
我们做一件事也要以目的为导向,不能成为“原因论”的信徒。如果那位年轻人一直以“没有时间”为原因,他就永远写不出小说。如果一位有着心理创伤、恐惧出门的朋友一直以“受到过心理创伤”为原因就永远不能走出家门。
这就告诉我们过去怎样并不重要,决定我们人生的只有现在。所以做好手头的事、过好当下的每一天就够了。很流行的那句话“不念过去,不畏将来”不也是说的这个道理吗?
书中还有一部分提到了自卑感和自卑情结,这对我很有启发。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不是一件坏事。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
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例如,越是有远大志向的厨师也许就越会产生“还很不熟练”或者“必须做出更好的料理”之类的自卑感。
所以说我们要正视自卑,利用自卑感,使之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你也许会说,自卑感越强,人就会变得越消极,最终肯定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这不是自卑感,而是自卑情结。
这一点请注意。目前“自卑情结”这个词似乎在使用的时候与自卑感是一样的意思。就像“我为自己的单眼皮感到自卑”或者“他对自己的学历有自卑感”之类的描述中全都用“自卑情结”这个词来表示自卑感。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用。自卑情结一词原本表示的是一种复杂而反常的心理状态,跟自卑感没有关系。例如,即使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原本也是指一种对同性父母亲的反常对抗心理。
我理解的是自卑感不是坏事,而有了自卑情结是坏事。自卑情结是把自己的自卑当作一种借口。“因为我没有时间所以我写不出文章”“因为我小时候受过心理创伤所以不敢走出家门”,这都是在以自卑为借口,这是一种自卑情结。
虽然写不出作品和没有时间有一定关系,不出门与心理创伤有关,但这都不是必然联系。阿德勒用“外部因果律”来说明,就是说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就像哲学中的主次矛盾,你一直以没有时间,以心理创伤为由,但这只是次要矛盾,甚至连矛盾都不算。如果抱着“因为我没有时间所以我写不出文章”之类的想法,那就不是“没时间写文章”而是“不想写文章”了。